第五大隊大湖分隊於109年06月22日,針對大湖農改場中列管之古蹟建築物,進行古蹟場所搶救演練。 大湖農改場內有7棟木造日式建築,建於1935年,原為蠶絲試驗場,專門從事家蠶育種、桑苗繁殖、推廣及育蠶指導工作。於106年8月公告為歷史建築,見證大湖地區農村經濟發展,為台灣養蠶事業、製線、教習發展之場所。列為古蹟之建築物均由台灣檜木搭建,故火載量極大,一旦發生火災勢必發展成猛烈火勢,損壞結構後崩塌,造成該文化資產保留上的遺憾,中斷大湖鄉民的歷史記憶。 此訓練為模擬轄內列管之古蹟建築發生火災時,如何防止周遭延燒,尋找附近可用水源並進行供給,以及運用消防車組進行滅火攻擊。針對該場所甲、乙種圖進行搶救研判,佈署水線進行周界防護,防止火勢擴大;再由後續抵達搶救人力進行水源供給,確保水源不中斷,如需進火場打火點時,應確保建築主體穩固再行進入。 古蹟的存在,延續著歷代先民走過的生活足跡,具有承先啟後的文史教育功能;古蹟的保存代表著我們有關懷過去生活的情懷,也會更愛惜自己生活的地方。藉此訓練提升同仁在古蹟搶救觀念上的正確思維邏輯,盡量保護古蹟並防止延燒,提升消防人員救災效能,把火災的危害降到最低。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