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、輻射特性
輻射屬於能量傳遞的一種,並以加馬射線(Gamma ray)等之電磁波,與如電子般高速粒子之形態傳送。通常依照能量高低或游離物質能力,將其分成非游離輻射和游離輻射兩大類。非游離輻射無法從(絕大多數)原子或分子裡面游離(ionize)出電子,例如:太陽光、燈光、紅外線、微波、無線電波、雷達波等;游離輻射,指能量高能使物質產生游離作用之輻射,例如一般所謂的輻射或放射線,都是指游離輻射。
輻射為無色、無味、無聲、無息,並存在於吾人生活周遭環境,人類無法以感官直接感受放射性物質的存在,必須以儀器來偵測與度量。此外,放射性物質穿透力強,無法利用防護裝備保護人員免受放射性物質傷害,且放射性物資只能移除,無法利用化學及物理方法消除,因此,對於其災害規模設定,無法類似一般天然災害以受災程度定義之。
輻射之基本單位為西弗(或稱西沃特,原文為Sievert,簡寫為Sv),因西弗單位大對於輻射偵測表達上較不易,故一般使用毫西弗(mSv)或微西弗(μSv)表示,其中1西弗=1000毫西弗=1,000,000微西弗。而人體所能承受之輻射量表示方式以「輻射水平」(radiation level)單位之「微西弗/時」或「毫西弗/年」最為常見(一般人之年劑量以不超過1毫西弗)。
二、什麼是輻災
輻射災害定義:因輻射源或輻射作業過程中,或因天然、人為等因素,產生輻射意外事故,造成人員輻射曝露之安全危害或環境污染者。共分為放射性物質意外事件、放射性物料管理及運送等意外事件、輻射彈事件、核子事故及境外核災5種。
三、輻射對健康的影響
游離輻射對人體健康的傷害分為機率效應與確定效應。確定效應指接受過量輻射照射,造成有害的組織反應,若接受的劑量增加,造成的傷害就會更嚴重。確定效應的實例有:睪丸與卵巢因輻射誘發的不孕,造血功能降低與血球細胞減少,皮膚紅斑脫皮等損傷,誘發水晶體混濁與視力減退或器官的發炎。當然劑量若過高,有可能使體內器官嚴重發炎而死亡。根據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 103號報告指出,一次正子掃描和低劑量電腦斷層檢查所接受的輻射暴露約7毫西弗,100毫西弗以下的劑量(包括一次或多次)不會造成臨床上的功能損害。 另一輻射效應為機率性效應,可能會誘發細胞的突變導致癌症的發生,因為癌症的發生是機率性的,所以這種效應稱為機率效應。癌症發生的機率與劑量有關,機率隨劑量的增加而提高,例如,受到高劑量輻射可能會引起白血症、肺癌、肝癌、卵巢癌與直腸癌等等。
另一個機率較低的效應是遺傳方面的效應,如果輻射曝露損傷發生在生殖細胞上,則輻射的效應將發生在受曝露人員的後代,也就是遺傳的效應。國際輻射防護委員會ICRP 103號報告建議,整體的致命風險機率為每西弗(1000毫西弗)百分之五。輻射造成的癌症,可能與人體自然發生或因其他化學致癌物(如吸菸、飲酒及飲食等等)引起的癌症無法清楚的分辨。此外,由於細胞具有自我修復的功能,根據研究顯示,低劑量輻射(小於100毫西弗)發生癌症的機率微乎其微,一般民眾亦不致接受到100毫西弗的劑量,因此對於機率性效應,民眾不必擔憂。
四、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方式
為了解核子事故緊急應變方式可上網搜尋行政院核能安全委員會(https://www.nusc.gov.tw/)保安應變/民眾防災資訊/輻災知識簡介/我該怎麼做,以作為防災整備之參考。